聚思睿观点:技术商业化验证工具包:从专利思维谈起

IPTTO:无论是专利申请前商业前景评估、还是目前已成为顶流话题的技术商业化概念验证都属于对于创新成果的商业化验证。两者覆盖范围既有重叠也有区别。相比较而言,专利申请前评估平均需要投入的经费相对少一些,所需要做的事情偏“软”,专利思维占主导;而概念验证则是“软硬兼施",所需的经费也多一些,专利思维是其中组成部分。两者都少不了专利思维

所以,今天IPTTO技术转移平台推荐一篇观点文章《技术商业化验证工具包:从专利思维谈起》。文章作者赵永辉、张涵(聚思睿国际技术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文中商业化概念验证体系是其在陈东敏教授指导下,由聚思睿&风铃团队进行打磨完善。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技术商业化验证工具包:从专利思维谈起

赵永辉  张涵

 

专利思维,应是商业化视角下的专利思维

 

企业创新成果价值实现是直接体现到产品与市场上,而高校科研机构创新成果价值的基础研究为人类思想学术大厦增砖添瓦,而应用研究在于直接或间接促进现实生产力。对于后者而言,从科研成果到变成商业化产品和公司,需要走很长的路,而这条路的起点无疑是构筑自己的“产品”---以成果转化为导向的专利。原因就在于,深藏于实验室的科研成果需要到外部寻找合作资源和碰触市场竞争,很多科学家对于开启成果产品化商业化的“英雄之旅”充满疑虑和担忧,一方面很难说清成果的商业价值,另一方面也缺少证明技术成果技术壁垒的证明。解决上面两个问题,对于高校科研团队而言,最有力的一个抓手就是强有力的专利包,这是科学家的产品。但现实中,教授有大把专利,却依旧难以实现商业化,其原因在于,从立项到专利申请前,没有确立以成果转化为导向的、商业化视角下的专利思维。

 

从技术、专利到产品的“价值创造-价值传递-价值实现”价值链条中,专利和产品的价值源头来源于新技术在市场供应链中的价值,是商业决定了专利布局的价值原点,而不是相反。在专利布局工作中,我们常说有路障式布局、地毯式布局、包围式布局、口袋式布局等策略,成熟代理人都会通过挖掘布局工具提问,引导发明人开展上述类型的专利布局,进而也会根据需要检索竞争对手和行业专利,引导布局高价值专利。但如果新技术在市场供应链中的商业价值方向和大小变化,都会直接导致上述专利检索布局方向的变化和调整

 

未开展商业化验证的高校科研机构早期技术项目中,传统专利分析与布局方式难以开展,除了经费预算原因之外,主要原因在于面向企业的传统专利分析布局,是由IPR提出需求,其检索的边界,分析的维度、输出的指标、产品的形态、对手的分布等等,都可以通过沟通工具和检索工具快速得到,像是一场有标准答案的考试,工作的投入和产出非常明确。与此相对的,高校早期技术项目检索的边界,分析的维度、输出的指标、产品的形态、对手的分布无法通过沟通和快速检索获得,需要与科学家一起通过头脑风暴、市场调研验证等多种方式将商业化验证的价值原点定位下来才能开展,与前者相比,高校早期技术项目的商业化验证更像是一场没有标准答案的商业探险,这也是传统机构不愿意做或无法胜任这项工作的原因之一

 

打造技术商业化验证工具包,要坚持问题导向

 

高校科研机构项目的产业化存在两个层面问题:其一是项目层面商业问题,存在技术成熟度低、市场方向不明或市场规模受限、难以聚焦资源的问题;其二是团队层面问题,传统成果转化将商业化团队与科学家团队割裂开看待,仅仅看项目层面而不看团队胜任力是不够的。

 

原因有:

1、早期技术成熟度低,不断演进,转化涉及市场双向适配、动态调整, 离不开科学家的持续研发迭代

2、早期技术核心多数不是一次性公开内容,而是一套需要长期支持的Know-How; 

3、科学家普遍有商业市场思维短板

 

要系统性解决上述问题,可将精益创业、价值主张画布等商业工具与专利微导航、专利挖掘布局、FTO等专利工具结合,开发一套技术商业化验证工具和“假设-验证-修正”精益方法。在项目层面,通过多次假设与验证,解决项目的问题-技术匹配Problem -Technology Fit、产品-市场匹配Product -Market Fit、可拓展的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专利布局壁垒、技术自由使用等问题,尤其是在专利申请前通过商业化验证的三个模型可清晰定义出在有限条件下可实现的最小可执行产品和产品技术路线,商业模式。在团队层面,通过可视化工具、理论、案例导入、实战验证指导、头脑风暴讨论,以专业商业化验证咨询提升项目团队成果转化胜任力,以自身实际项目实战训练培养出具有“工程思维、商业思维、产品思维”的科学家团队,从以研发为主要任务的团队转型成符合科技项目商业化和产业化的团队,从而提升科研项目转化成功率。

 

技术商业化验证工具包可以有多种应用场景

 

从发起对象来看,可以分为自我评估、监管评估与投资评估:高校/科研机构实验室技术多是早期技术,科研项目进度和技术及市场均处于不断变化中,其商业前景也处于动态变化中。评估/评价/验证工具包既可以用于自我评估,也可以用于监管方评估或投资方评估。作为监管方或投资方而言,评估/评价是离散态一次或两三次的评价动作,而对于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发明人而言,评价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技术试验持续不断开展的同时,如何可以同步做商业市场上的“试验”,即不断验证技术商业化潜力和前景,及时从商业市场的反馈调整技术试验,从而让技术与市场更匹配,即:以技术商业化验证重塑专利价值原点。作为发明方、成果方而言,有别于不同于企业可以生产产品,高校科研机构的产出只是早期成果和/或产品原型,要想提高转化率,应该以终为始,设计出其纳入市场产品的情形,并可以以最小可实现方式验证,以某种方式,让外部市场和投资方看到其技术成果可嵌入有市场前景的产品或产品蓝图中,正如乔布斯在回答技术-商业问题时所说,The hardest thing is what how do that fit in to a large vision that could a lot of your sell。虽然早期技术可能只是一个方案,但要为其纳入有市场的产品中铺垫道路,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专利成果转化率,让专利从字面走向真实生产力。

 

从应用侧重点来看,可以分为专利申请前评估与概念验证两种场景:关于这一点,IPTTO技术转移平台曾做过分析,本文直接引用,即无论是专利申请前商业前景评估、还是目前已成为顶流话题的技术商业化概念验证都属于对于创新成果的商业化验证,都可以用到技术商业化验证工具包。